彜繡從中國雲南楚雄到北京、上海時裝週,再登上紐約、米蘭的國際舞台。年輕的傳承人分享他們傳𠄘這門傳統工藝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如何創新,令彝繡發展更上一層樓。
【楚雄彝繡非遺傳承人 金瑞瑞】
金瑞瑞: 我是屬於三代傳承,我是大學畢業以後回來繼續傳承我母親的手藝在做。其實我不是學設計出身,只是從小在這個環境當中影響。我母親她主要做的是傳統的傳統的少數民族服飾為主,那麼我回來以後就把一些創新思維,年輕人的思想與古老的技藝相碰撞。以前楚雄彝繡它可能只僅限於我們楚雄州或者是咱們就是省內,但是從去年開始全世界都知道楚雄彝繡,所以我覺得雖然這個路程很辛苦很漫長,但是我覺得很值得。
彝繡創造無限可能。楚雄彝族服飾於二零一四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千年的彝繡,從楚雄到北京、上海,再到紐約、米蘭,登上國際舞台,這股民族風逐漸成為雲南文化的新名片。當中金瑞瑞更是見證著彝繡的蛻變。
金瑞瑞:我去年九月二十三日參加了我們就是楚雄彝繡意大利米蘭國際時裝周的新聞發佈會。其實我們這種彝繡很多人都喜歡它的,去年有機會出去以後,國際有人對我們楚雄彝繡非常感興趣。
黃穎君/主持人: 去到那邊有沒有覺得真的很感動,自己家鄉的東西可以放上一個國際的舞台?
金瑞瑞: 特別像我們這種大山區走出來這種,你能夠從大山走出來的不容易,更何況還能夠去到國際舞台上去,這個是你幾輩子都想不敢想的事情。
小小的繡花針,傳承千年彝繡之美,走向時尚的大市場。樊志勇從小接觸民族傳統手工藝—楚雄彝綉,她從原來的傳統服飾拓展到杯墊、飾物、鞋等等多種創意生活產品,展示彝繡的多面性,實現彝繡更多的可能性。
【彝繡文創產品設計師 樊志勇】
樊志勇: 刺繡其實是人類情感當中,最能承載人的情感的一種技法我們的 媽媽 彝族媽媽們,比如說像我生了一個女兒,從出生開始就會考慮幫它做一套婚嫁的服裝,一直繡、繡、繡,直到繡到她出嫁為止。
彝族這個民族很有趣,就是彝族人他的性格也比較熱辣狂野、就是熱情。彝族文化也很古老,像彝族有一個最最早的曆法叫十月太陽曆,比瑪雅文明還要早。我覺得這個民族很神秘,就很喜歡,然後色彩又大膽奔放。
我其實是希望刺繡它可以真的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我們的祖先在創造他們的時候,它本來就是生活的需要。你看剛才看的包、還有繡花鞋,它都是我生活的剛需。沒有去神化它,但是也不要去矮化它。
從志勇一言一語當中,你會感受到她對彝繡的熱愛。十指春風,一繡千年。而楚雄彝族刺繡於二零零九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特色文化產業為熱愛彝綉文化的年輕人,有了傳承及創新的動力,更將彝繡跟非遺樂器結合。原本是珠寶設計師的普明惠,但對彝繡和音樂藝術的鍾愛,令她「轉了行」,做出別樹一格的彝族民族產品
【彝繡文創產品設計師 普明惠】
普明惠:我就結合了本地這個音樂,因為我從小在學習這個東西,就我們全家人一起爸爸哥哥我就組成了一個樂隊。這個是我哥哥的設計男性的,那麼這款是我的設計偏向於各種花草,在傳統的那些花朵的基礎上改良一下顏色,然後一些主要的花紋不再是二龍戲珠,也不再是龍鳳呈祥,可能會做更多的一些花好月圓,做一些商場化的造型,然後又一個中國風的這樣的一個構圖方式,留白的方式在進行呈現。
在守正創新、傳承的道路上,總要有人走出第一步
【國家級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 普玉珍】
普玉珍:我一生人我在想我只做一件事,我就做刺繡。
普奶奶40年間培訓過萬名彝族繡娘,讓她們可以在家就業,至今仍在堅持整理及傳承彝繡技藝。除了在雲南教彝繡,她更去過香港、新加坡、牛津大學等,將彝繡技藝傳揚開去。
普玉珍: 在那裡面教他們刺繡,還有小手串,還有教他們編織、鈎織、繡花,組合成一個小包。
主持:那彝繡當中有多少針法?
普玉珍:應該有兩百種,大概我會的就是一百五十八種針法。
普玉珍:上面的這些這個叫青花繡,這個青花繡裡邊的就包括了很多針法,挑繡、跑繡、挑針繡,雙針扣繡,雙針扣繡就是兩根針一起來。
主持 : 其實這個很重要,你知道嗎?下一代去看的時候才可能承傳下去。
普玉珍: 對。我也想把它全部教出去。
有人為了繼續傳承這門技藝堅持著,也有人為了將「楚雄彝繡」手工刺繡行業標準化而努力。在這個彝繡產品交易中心內,記載著每位繡娘的資料及技藝等級、申報工藝製作專項證書、實現了「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的大轉變,激活彝繡新的生命力。二零二三年,彝繡產業實現產值十億元、五萬七千名繡娘人均年增收入達三千五百七十元、帶動二千多名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如今,彝繡產業已成為助力農村農民增加收入、助推鄉村振興,把更多媽媽留在家裡就業的「溫暖產業」。